現在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么被印度取代
曾經做為全球薄荷油產業第一大國的中國,最近幾年為何在中國薄荷油生產上大幅衰退?曾經為薄荷之國的大國,也是一度輝煌,為何現在被印度給取代。是他們的經濟比我們強大了,還是我們國家對薄荷產業不太看好了?不是的!不是的!
薄荷,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全株有清香氣味 ; 而薄荷栽種方式有根莖栽植、分株栽植和扦插繁殖三種,種植簡單適應性強。做為中藥原料大國,我國種植薄荷歷史悠久,多地可產,主產區原位于安徽太和縣、江蘇南通和河北安國等地。到上世紀90年代,薄荷產品兩次價格大漲,極大刺激了全國薄荷生產積極性。
到上世紀90年代末,我國已成為全球名符其實的“薄荷生產大國”,薄荷及薄荷產品產能達1.7萬噸以上,占據全球80%以上份額。
產能擴張和產區轉移,中國薄荷油產業瀕臨崩潰,嚴重產大于銷,薄荷及相關產品行情從1998年開始一落千丈。以薄荷的主要加工品薄荷油為例,1997年7月產新時,薄荷油行情還在500元,但到1998年同期,其行情直落到100元以下;2001年更是落到64元左右,可謂是“爛市行情”。
而由于薄荷油有長期存放不變質、體積小等特點,所以大部分農民就把薄荷油存放在家中待售,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幾年,行情也沒見好轉。最終,多數農戶將手中的薄荷油賠錢賣出,從此再不種薄荷。
到2003年春夏之交,安徽太和連續降雨,導致本來種植量很少的薄荷產量更低。到2004年,國家糧食提價,更堅定了農民種植糧食的信心,全國薄荷種植面積是一減再減。由全國性種植逐步縮減到了南通東臺、海門和安徽太和縣、阜陽等地。以太和縣為例:2005年,薄荷種植僅有太和縣李興鎮、宮集鎮和洪山鎮等少數村莊,種植面積只有幾百畝,不及高峰期的5%。
印度后來居上,對中國薄荷油行情“雪上加霜”如果說單是國內產能過剩,那么經過數年生產調減,薄荷行情應該有所反彈。但印度薄荷產區的迅速崛起,則對我國的薄荷產業捅上“最后一刀”!
做為全球香料和香精消費大國,印度薄荷種植在100多年前就已開始,但規模較小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,印度是薄荷腦、亞洲薄荷素油及其他薄荷油品的純進口國。到上世紀80年代,印度逐步擴大薄荷種植面積,當時的生產只是滿足了國內的薄荷腦需求。但與中國、巴西和巴拉圭等薄荷產區相比,印度在發展薄荷產業上,具備以下明顯優勢:
一是自然條件適宜,薄荷一年可采三茬 印度耕地面積廣闊,且多居于熱帶亞熱帶地區,薄荷種植后一年可采摘3茬葉子。而在我國,最早以全棵采割為主;即使到后來,食用和茶飲市場興起,一年頂多也只能采摘兩茬葉子,隨后才全棵割取。如此以來,無論在產能還是在綜合效益方面,中國都無法與印度競爭;
二是農業人口豐富,勞力成本低 同時,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,印度地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中國的20%左右;加上人口基數大,其勞力成本增速,從2005年到2015年只有100%;而同時期,中國勞力成本則增長了265%以上(據《全球勞力競爭成本白皮書》);同時,種姓制度現實存在,限止了印度的勞動力流動性。因而,印度在發展薄荷產業更具勞力優勢。
在這種背景下,來自印度的薄荷生產,很快就補足了整個薄荷腦市場的需求。隨后,因為巴西和巴拉圭的產品價格無法與印度的價格抗衡,因此這兩個國家的生產幾乎停止;到上世紀90年代末,印度又取代了中國成為了最大的薄荷腦生產國。
最終,印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荷產品生產國,產能達到45000噸以上,占據全球90%左右的市場份額;而相應的,中國薄荷生產則“日薄西山”,一度處于崩潰的邊緣。
講了這么多,當然,現在我國的中國薄荷油產業又在慢慢的恢復元氣了。因為我們也經歷了這么多的起起落落,我國內的各個產區在薄荷的生產中更加的謹慎了,也更加的現實。我國大的產區安徽、河北、江蘇、甘肅、新疆、山東、河南、廣西等多地現在薄荷產業又在上升階段,讓我們的大健康產業在全球多做一些貢獻。
經百度查詢有以上描述
相關文章
- 植物精油價格上漲的原因2018年03月09日
- 所有的專業精油廠家直銷是真的嗎2018年03月08日
- 精油廠家批發的精油怎么讓你保存的更久2018年03月06日
- 中國薄荷油行業供需趨勢2017年09月29日